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信息化监测系统方案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0-11-12 16:13:01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截至2014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9.37亿亩,仅占耕地面积51.5%,还有近半数的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全国约40%的大型灌区、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灌排设施薄弱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大硬伤。
在过去,由于农业税的取消等影响,农业水价并不太合理,因水价不合理,进而导致水费收取不到位,加上农田水利维养资金不稳定,部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较为缺乏维修、养护经费,老化失修的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直是相关部门要解决的大问题,稳定末级渠系维养资金是水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工程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用水户对灌区的要求日趋提高,只有信息化建设才能提高灌区为用水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做到适时、适量和安全供水。灌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灌区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性的介绍灌区信息化监测一整套的方案。
系统构成:
传感器: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主要是同时监测水流量、流速、水位等实时数据,接触式安装精度高数据准确。
采集端:遥测终端机主要功能是将各个测量点的流速流量信息进行汇总计算,通过GPRS无线网络发送到服务器,可以通过云平台(免费)或者数据接收软件查看实时。
供电系统:支持太阳能供电、市电供电、锂电池供电
云平台:查看各个站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汇总,生成EXCEL表格导出。
采集层
信息采集层包括灌区渠道内所有的量水监测、灌区范围内的气象信息、土壤信息、水流量、水情信息等。通过实时的采集信息,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系统提供分析和决策基础。
传输层
信息传输层包括各层级系统用户所在地的局域网和将各层次局域网互连的广域网。是各种业务信息传输的平台和系统数据的载体,为采集信息、视频图像等各种信息提供可靠、安全的传输通道。
管理层
信息管理层:数据管理层是"系统“信息汇聚和分发的集散地,也是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核心区。数据管理内容包括基于空间数据框架而自行搭建的水资源监测、智能化计量和自动化业务管理、农业水资源额度调配等实体数据库。
现场案例: